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因而,造园有山,无山难以成园。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园冶》卷一)。
中国在园林中造假山始于秦汉。秦汉时的假山从“筑土为山”到“构石为山”。由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对园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园林中建造假山之风大盛,出现了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建艮岳于汴京(今开封),并命朱力用“花石纲”的名义搜罗江南奇花异石运往汴京。自此民间宅园赏石造山,蔚成风气。造假山的手艺人被称为“山匠”、“花园子”。明清两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把假山技艺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明代的计成、张南阳,明清之交的张涟(张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使假山艺术臻于完善。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关于假山的论述。现存的假山名园有苏州的“环秀山庄”、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扬州的“个园”、北京北海的“静心斋”和中南海的“静谷”等。
制作特点:作品选用软石类中易生苔藓、易雕琢的砂积石造型,该石对表现山清水秀的漓江风光极为适宜。作者长期生活在“山水”的自然环境中,对表现桂林山水风光有到见解。盆中山峰平地拔起,形态万千,峰峦圆浑,清脆吐绿,水面清澈,明洁如镜,蜿蜒曲折。正如唐代诗人韩愈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制作特点:作品采用斧劈石作成峡谷式布局,在长方形盆中,用两组陡峭的山峰左右并立,中间形成峡谷。在布局上似有悖常规,主峰置于正中并向由侧延绵,面壁直立,占据了盆的三分之二。配峰稍低于主峰,但又不与其紧靠的山峰,这样在全景外轮廓线上呈现出起伏变化状态。两组山峰峭壁对峙,靠得很近,两边山脚水岸线处理得较为成功,形成前宽后窄的曲折多变的峡谷水面。峡谷之中,一叶扁舟顶着汹涌澎湃的江水,破浪而出。增加了峡谷山水险峻、峥嵘浩荡的气势。江面上点置礁石险滩,符合峡区水流湍急、暗礁密布的自然景象。
配峰安排在盆的左侧靠近主峰的一边,中间就形成了峡谷。主、配峰峭壁对峙,河流冲开峡谷奔腾汹涌而出。配峰须注意要低矮于主峰,但与其他形式的山水不同的是,峡谷式山水的配峰与主峰高低差别不能太大,否则会失去峡谷的特点。
塑石假山定做不论何种石料,先要了解它的质地结构特点,在加工中才会因势力导去用力,从*能承受力的角度加工才不易断损。在加工时,每一锤、每一镐下去,所选择的的角度、力度都要根据造型结构与山石质地结构一起考虑。粗厚处的加工要留意薄弱处的震动是否受得了,不要认为现在加工的是厚实处无所顾忌,而忽略了薄弱处受震后的危害,即使加工薄弱处注意了轻手轻脚,而没有注意受力角度的研究,还是会造成山石断裂损害的。古人正是通过对有形的石的选择、利用把自然的精神引入园林当中。自然界的奇峰异石、悬崖峭壁、一马、深峡幽谷、泉石洞穴、海岛石礁等景观形象都可以通过塑石假山制作石景在园林中再现出来。一般应比第二山峰高。除了上面的两个客观原因,塑石假山同时拥有一些特点是自然山石不具备的。塑石假山用雕塑艺术的手法仿造自然山石的一种园林工程。这种工艺是在继承发扬岭南庭园的山石景艺术和灰塑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用真石掇山、置石同样的功能。塑石假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实际上指的都是这四种古今奇石。园林石坚硬、峻拔、厚重。在现代的生活中,人们现在更多的是通过庭院来与自然交流。庭院无论大小,都是你施展设计才能的地方,即使五六平方米的地方,院子的主人都能将它打扮出异样的光彩。庭院别墅城市大环境适用大色块、大手笔,追求雄伟、气派的大景观,而小庭园应采用小巧、的手法,表现个性化的特点。